晋代 处士庞居正,字隐蒙,曾选择此山隐修得道,当地人称之为隐蒙山。其中之二是主簿山:传说李家道的李阿为洪雅主薄,在洪雅东南二十里山中养生修道,炼制金 丹,人们称之为金釜山,又以官职称之为主薄山。宋张端义《贵耳集》说:“谢道人,嘉州洪雅人。唐宋元明时期,洪雅瓦屋山道教不绝如缕。直至清末民国年间, 洪雅瓦屋山还有道教宫观遗址三十余处,其中最著名的太清宫,奉祀香火的道士有十余人。

(瓦屋山前门灵祖殿图)
“张天师”在此修炼成道
据《舆地纪胜》记载,鬼谷子、尹真人、皇甫坦、黄观福等史上知名道教人士均曾在洪雅境内修道。其中最重要的,当属汉代张道陵在此修炼成道。
瓦屋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,海拔2830米的山顶是1.5万亩的台地,高踞群峰之上,成为独特的“人间天台”。台地上冷、铁杉林密布,充满古朴神秘的韵味,山上还有三万多亩杜鹃矮林,数千亩珙桐以及数万亩红叶林,组成了幽深的百里林海。林中有八十多个泉眼池沼和海子、鸳溪、鸯溪、兰溪,由西向东横贯山塬,在东岩形成数百米的大瀑布。全山共有瀑布七十二条,其中七条高达二三百米,形成壮观的瀑布群。而瑰丽的日出、云海、佛光、圣灯等天象奇观更是将瓦屋山装扮成人间仙境。明代四川才子杨升庵在贬往云南充军时,专门游历了瓦屋山,题下“与造物游”四个大字。 |
羌人本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,神树崇拜是其自然崇拜的重要内容。一首羌人古歌说:“第一顶大的天与地,天地之后神树林为大。”而杉树则被目为羌族圣树,是羌族最高神的象征,也代表其始祖神(18)。再加上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环境生态伦理,提倡“不攀折花果、损伤园林”(《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》),保护了瓦屋山的优美自然景观,成为道教养生修道的仙境。 |
瓦屋山众多的人文景点,大部分与道教有关。传说春秋末期,老子来到青羌之肆考察,最后和黄发友五人隐于瓦屋山,留下会仙桥、鸳鸯祠、灵牛洞、五郎洞、新炉顶等遗迹。瓦屋山上的老君雕像历经风雨依然栩栩如生。晋代葛洪,也曾到瓦屋山区结茅炼丹,在柳江五凤山留有抱朴洞、看花台、老君观等胜迹。唐宋时更是留下了多处道家建筑,如三官祠、灵官殿、龙神岗、沉香殿、木皮殿、乔光殿等等。元末明初,张三丰到瓦屋山苦修,创立“屋山派”,朱元璋和朱棣屡次派人寻觅,均避而不见,却与蜀王朱椿过从甚密,因此激怒朝廷,以妖名为借口封禁了瓦屋山。清代继续封山,使一座与峨嵋比美的名山逐渐沉寂下来。民国军阀割据,山上宗教建筑相继颓圮。建国初期,瓦屋山顶鸳鸯池畔的太极殿(俗称鸳鸯祠),是二层楼的道观建筑,楼下祀四御,楼上供三清,由道士朱子清等十余人焚香看护。不久,朱道士因故还俗回家,太极殿最后也倒塌了。 |
由于受道家的影响颇深,瓦屋山区相当一部分居民都相信天师道的教义,许多民宅张贴符箓和天师画像,驱鬼避邪。山民民风淳朴,天师道提倡的一些原始互助的主张,至今仍在瓦屋山区流行。山地笋棚内备有米盐柴灶,过往行人和采药、狩猎者取用后,根据自身力量予以补充,一直保留着五斗米道义舍的遗风。 |
总之,瓦屋山区是早期天师道融合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场所,是与少数民族结合紧密的典型教区。它自然环境优美,是历代道士理想的修真之所,留下了不少的仙踪道影。自1993年5月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以来,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游客,他们莫不为这里的仙境奇观而赞叹。如今,来自成都青羊宫的两名道士在鸳鸯祠重兴香火。不久的将来,这座道教名山定会走向世界。 |